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6:“新活动”不应该是自然教育的特色
那天在朋友圈,看见盖娅自然学校的校长蚊滋滋分享走冰活动的视频,配了一句:“年年岁岁话走冰,岁岁年年都相同。”看见相同两个字,我愣了很久,难道是打错了?不应该是岁岁年年都不同吗?活动年年都相同,还那么理直气壮,谁去呢?虽然不解,这话也留在脑海里了。
重复重复又重复
今日挑灯夜读李镇西的《教育为谁》,被一段文字击中了。说个题外话,李镇西是个奇人,兼任体制内学校的校长和一线教师,他对教育的理解改变了我对学校教育的片面认识。他在这篇文字中说起有领导到访他们学校,询问学校特色,李镇西说:
“我们学校才办几年,而形成特色需要长期实践积淀的。再说,我现在也没想那么多的什么特色,就想让我们的老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教好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我呢,认认真真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就可以了。真正把这四点做好了,学校就算没有特色,又有什么关系?特色是拿来做什么的?”这位领导对我的说法深表认同。
李镇西《教育为谁》
看到那三个认认真真的内容,我一下子想到了蚊滋滋说的:“年年岁岁话走冰,岁岁年年都相同。”脑海里猛然想起初级体验师培训时,老师们说到带活动,重复重复再重复,一个活动做十次,一个系列做三年,才可以算真的会带了。
重复不只是重复
事实上,从我开始做自然讲解志愿者算起到现在,也就只有两个系列的活动做到了十次以上。而质变到量变的理论在这两个系列中都完全实现了。
一是经过浙江山野植物达人训练营的培训后做自然讲解员志愿者,在杭州植物园从北门经过玉泉鱼跃到韩美林艺术馆,短短三百米的距离,进行了14次植物的讲解。第一次讲解,七八个听众,老师压阵,背的滚瓜烂熟的词在讲解的时候还结结巴巴还断词。而到了第十次之后,二十来人人可以轻松控场,也早就不用按稿子讲了,可以互动和灵活变通,还能总结出讲解规律,轻重缓急。这是我直接体验得到的经验。
二是和圆蜗牛老师配合做绿马甲-自然笔记达人训练营培训项目,人多分四期培训,24次课下来,无论从课堂氛围还是课程内容深化,都有着不同的进阶。说来神奇,原本规划好的环节,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或者取舍,就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呈现。这是我作为一个参与式观察者得到的经验。
还有一个是我看见的经历,草木有语的小丸子老师,在她自己的公众号里记录她翻来覆踩过的滴水岩,让我惊叹原来城郊这么普通的一片小山坡,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植物世界。
无论是直接体验还是观察得到的经验都告诉我,重复这件事,本身不只是重复那么简单。
自然教育从业者的“追新”困境
我曾经在工作时,为第二年比头一年近乎50%的家庭流失率而困惑。头一年的活动我没有参加,但是从数据反映出来,参与者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家附近几百米的社区,带娃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教育与遛娃兼得,但我们还是在第二年的招募中惨淡收场。最后大家复盘,归因到活动第一年已经玩过了,大家没有新鲜感了,以及一些资金运营方面的原因上去了。
这样的归因在自然教育机构中毫不罕见,也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新活动的招募,怕孩子玩腻了,活动越来越新,二十四番花样翻着来,价格越来越低,9.9元的自然体验活动也不少见,最后也未见谁家起高楼。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家长投身进来,因为活动一看就会,自己做的也未必比机构逊色。曾与其中几个家长聊过,她们说:“决定是否付费参加的关键,是活动的品质。”“品质?”“对,就是你能做到,而我做不到的东西。”嗯,明白了,郭德纲会说话,我也会说话,但郭德纲能说相声,我只能听相声。
新源自于旧
品质从哪里来?前面提到一句话:从量变到质变。但重复不只是重复那么简单,如果一切因素都没有变化,却期待结果发生变化,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自然教育活动每一次重复都会有变化的,这一点也不难。曾经在盖娅中级培训时替一位不能到场的体验师问了一个问题:“同一个地方活动都一样,参与者厌烦怎么办?”老师给了一个十分睿智的答案:“环境一样,参与者不一样,天气不一样,心情不一样,活动怎么会完全一样?”
确实如此,多个自变量同时作用,会得到不同的因变量。用空杯心态去感受每一次活动的变化,并及时根据这些变化对活动进行归纳总结调整,并将结果运用于下一次活动,这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所以新活动,并不是要把旧的活动完全推翻,一切重新来过,它应当是从旧的活动中生发出来,对旧活动的吸收、扬弃,并自己迭代更新,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全新的活动同样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优缺点。
如何取舍,由目标决定
但说实话,量变不容易,参与者喜新厌旧是很正常的事。就算我们做的真的是教育,也一样,学校里不也一样有讨厌学习的孩子吗?那如何抉择和取舍,可能要从自己的目标和期待上来完成这件事了。李镇西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
我们学校也搞了一些改革,比如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新教育实验,等等。但我们搞这些,不是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而是我们感到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这样做。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因为别人有“模式”,我们也必须有模式,或者为了树一面所谓的“旗帜”,或者为了“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统统没想过这些。我们就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李镇西《教育为谁》
万事回归六字真言:“目标目标目标”,不由得感慨,所谓大道至简,大约如此吧。一个自然教育机构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真的只有自己去寻找了。找到了目标也就可以比较准确的设定期待了。就像栗驹高原自然学校校长塚原俊野,在东民村的直播中解释允许自己5岁的孩子劈柴时所说:“我们能够接受孩子受可以治愈的伤。”多好的答案。
最后,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话结尾吧,他说:“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愿我们都能常常记得自己的目标,共勉。
THE
END
全文2946字,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和赞赏哦!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2:从卢梭开始试谈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0:不要把自然教育活动变成“提前上的科学课”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3:活动中“特殊”孩子出状况的部分干预方法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9:你参加的“自然体验活动”是自然教育吗?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8:孩子有很多问题,但他们并不需要现成答案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过日子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